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88.118.97567 前往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中心查询
资讯

咨询电话:

13610701611

08:00-20:00

全部商品分类
首页 行业资讯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企业名录 招商加盟 行业展会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首页 > 新闻资讯 > 从饮食到中医养生 解锁秋日健康“密码”

从饮食到中医养生 解锁秋日健康“密码”

2025-08-09 00:00    来源:西安发布  点击量:77  评论(0人参与)
 

立秋已至,暑气渐消。8月7日,记者专访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刘国强,他结合时令特点,为大家送上一套“接地气”的立秋养生指南——从饮食调理到作息调整,从情志调畅到穴位按摩,手把手教你顺应秋气,轻松应对“秋燥”“秋乏”等换季小麻烦,在收获的季节为健康加分。

刘国强提醒,立秋并非暑热的终结。“热在三伏、秋后一伏”的俗语早已点明,立秋后至少还有“一伏”的酷热天气。不过,与夏季的湿热不同,入秋后空气湿度下降,干燥感日渐明显。这种干燥若与余热交织,便成“温燥”,若遇早晚寒凉,则为“凉燥”。无论哪种燥邪,都易侵扰人体,需提前做好防护。

中医认为,秋燥最易损伤人体与肺脏,可能引发口唇干裂、鼻干咽燥、皮肤毛发干枯、大便干结等问题。因此,立秋后饮食当以“滋润”为要,可多吃银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等滋阴食材,也可选用梨、荸荠、芦根等清热润燥的时令蔬果。比如用银耳百合炖梨,或用芦根煮水代茶,都能缓解燥邪带来的不适。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秋老虎仍在,也须减少冷饮摄入。夏季贪凉的习惯若延续到秋季,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此时宜饮温茶、热汤,让脾胃在渐变的时节中温和过渡。

立秋后白昼渐短、夜晚渐长,起居需顺应自然节律,从夏季的“晚睡早起”调整为“早卧早起”。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能舒展肺气,充足的睡眠不仅能缓解“秋乏”,更有助于气血调和。穿衣方面,立秋后天气冷热多变,“春捂秋冻”的道理在此刻尤为适用。不宜过早增添厚衣,可根据气温变化灵活调整,让身体逐渐适应凉意,增强御寒能力。

中医认为,秋季对应“金气”,与肺脏相呼应,过度悲伤、忧愁会损伤肺气。秋日万物凋零的景象,易让人产生萧瑟之感,若情绪低落持续,可能影响肺的宣发功能。因此,立秋后需注重情志调养,可多到户外散步,感受秋日晴空、丰收田野的开阔景象;也可培养书法、插花等静雅爱好,收敛心神,保持心情舒畅。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平和的心态方能顺应秋气,护佑肺脏安康。

入秋后天气转凉,是运动健身的好时机,适度运动能增强免疫力。但秋季运动需遵循“收”与“养”的原则,避免像夏季那样剧烈耗能,可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平缓项目。运动前务必做好热身,防止肌肉、关节损伤;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中医认为“汗为心液”,秋季过度耗汗易伤阳气。

刘国强特别推荐两个立秋养生穴位,日常按揉可起到宣肺润燥、疏通经络的作用。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2横指处。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每次1-2分钟,有宣肺止咳、缓解咽喉干燥的功效。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靠近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按揉时力度以酸胀感为宜,能清热解表、缓解头痛、牙痛等头面不适,尤其适合应对秋季易发作的上呼吸道不适。

立秋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收”与“润”的时令特点。从饮食到起居,从情绪到运动,细微处的调整便能让身体与“秋气”和谐共存,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资讯排行

热搜新闻词

产品快报


版权所有:健康养生产业平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备案号:备案中

备案号:吉ICP备2023000060号-3